“在太陽電池方面日本從來不賣關鍵裝備給中國,只賣光伏組件;但是德國會賣裝備,一方面中國市場巨大,另一方面,德國和中國相距這么遠,不會形成競爭。有個德國人跟我說,中國人每人如果在他那買一雙襪子,他就是富翁了”。
在課上,沈輝教授說到。這是一門給本科生開的公選課。
在一個大教室,他不用麥克風,洪亮的聲音會讓你誤以為這位老師只是早生華發(fā)。身兼中山大學太陽能系統(tǒng)研究所所長、順德中山大學太陽能研究院院長,有時一天在兩地間往返,處理各種事務。上課時沒有流露一絲倦容,一直站在講臺上,不緊不慢地講著,像鄰家長輩一般同你聊天。
和“光”的故事:從研究到實業(yè)
出生于1956年,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喜歡電工、無線電。1963年上小學,1966年停課。停課期間自學分數、電工、無線電等知識。
1970年復課鬧革命,便直接上初中,兩年畢業(yè)上高中,這期間又自學導數、微積分等課程,并自己組裝、修理收音機等。
“(當時)用的高等數學教材是別人送給我的,用牛皮紙包了封面,上面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是蘇聯(lián)著名革命小說的名字。所以后來我對這本小說有特殊的感情。”沈輝教授說。
1975年,和許多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一樣,他被下放到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1977年開始擔任連長職務,相當于農村生產大隊長,如農民一樣,開始了整天與陽光、土地打交道的日子。
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后,作為連隊主要負責人,他在高考10天前才請假回家復習考試。他所在的農場有上萬知青,在1978年,包括大專在內,只有9個人考上大學。他則幸運地進入重點院校分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