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我被選派到濱州市沾化區(qū)泊頭鎮(zhèn)徐萬糧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一年多來,我上炕頭、下地頭,帶著感情駐,面向群眾走,奔著脫貧干,同大家一道,發(fā)力點燃徐萬糧村脫貧攻堅的新引擎。
解開群眾心鎖,群眾就會打開門鎖
徐萬糧村是省級貧困村,地理位置偏僻,土地瘠薄,基礎設施落后。一到村里,擺在我面前的,是滿目瘡痍的村委會辦公室,道路坑坑洼洼,糞堆上路,垃圾成山,群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用群眾的話說,“徐萬糧難,水越喝越咸,地越澆越堿;支部軟班子散,大事小事無人管;集體窮得叮當響,群眾脫貧難上難……”
我心里憋著一股勁,脫貧攻堅是組織要求更是百姓追求,是責任擔當,既然來了就沒有退路!
到村后,我白天接“天線”,尋資金、找項目,晚上接“地氣”,問民計、聚民心。通過走訪,我體會到,解開群眾的心鎖,群眾就會打開門上的大鎖,這就需要從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入手,清“淤”排“障”,拆“墻”添“溝”。
脫貧攻堅,基礎先行。我從路、電、水入手,硬化村內路面,破解群眾出行難題;實施電網改造,讓村民用上安全電;改造村內自來水管線,讓群眾喝上放心水;治理村內環(huán)境臟亂差,建起健身廣場,安裝健身器材……路通了,電穩(wěn)了,村民心里豁亮了,此外,村里先后建起了農家書屋、公共浴室、養(yǎng)老幸福院。一樁樁實事辦下來,我很快就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轉變觀念,不能“牛不飲水強按頭”
徐萬糧村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年齡偏大,“等、要、靠”思想嚴重,“窮慣了”是大多數(shù)村民的常態(tài)。
精神上的“瘦骨嶙峋”,比生活上的“面黃肌瘦”更讓人痛心。脫貧攻堅,不能“牛不飲水強按頭”,要讓村民思想觀念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這是實現(xiàn)精準脫貧的治本之策。我先后組織村班子成員、黨員和村里的致富能手、土專家、土秀才,外出到壽光等地參觀考察十余次,使他們開眼界轉觀念,引導他們樹立脫貧靠自己、發(fā)展靠自己、致富靠自己的意識,提升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
“群雁高飛頭雁領”,這就得選好脫貧領頭羊。徐萬糧村的貧困戶大多數(shù)物質基礎和生產能力較弱,需要把他們組織起來,合力發(fā)展生產。我注意發(fā)揮黨員、鄉(xiāng)土人才的“領頭羊”作用,先后成立了畜牧合作社、蔬菜合作社,把貧困戶都納入進來,綁到產業(yè)鏈上,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全村無勞動能力或孤寡孤獨的63人,45戶都找到了脫貧致富的“娘家”。
同時,徐萬糧村是抗戰(zhàn)歷史上有名的徐萬糧殲滅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利用這一歷史資源,我協(xié)調資金,建成徐萬糧戰(zhàn)斗紀念館,帶領村里發(fā)展紅色旅游,增加村集體的收入的同時,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輸血”變“造血”,脫貧才不愁
徐萬糧村沒有什么主導產業(yè),送錢送物是一時之濟,難解長期之憂,只有變“輸血”為“造血”,戶戶有項目,脫貧才不愁。我引導群眾發(fā)展庭院經濟,自己掏錢為每戶栽植一棵葡萄樹。一棵葡萄樹,一年能有上千元的收入,保證了農戶的日常開銷。
同時,我用足用活扶貧政策,推廣光伏扶貧,讓村民“借光生財”。對房屋院落有安裝條件的119戶、357人納入“徐萬糧村光伏發(fā)電有限公司”,積極協(xié)調金融部門貸款,推行集體分布式光伏發(fā)電,每戶年收益平均達到7000余元。
冬日的暖陽下,徐萬糧村的文化廣場上,老人們活動筋骨聊著天,臉上寫滿笑意。我相信,徐萬糧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