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裝置
地球不是一個藍色的大水球么,怎么會缺水呢?
地球上的水,盡管數(shù)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占據(jù)96.5%的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于工業(yè);只有3.5%的淡水,又有絕大一部分被凍結在遠離人類的南北兩極和凍土中,無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們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
水是生命之源,工業(yè)化的蓬勃發(fā)展與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淡水危機來勢洶洶,解決淡水資源問題已提到了人類的議事日程。“節(jié)約用水”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上加難。
人們知道,含有大量鹽類和多種元素的海水是不可以直接飲用的,但經(jīng)過淡化的海水不就可以了么?其實古時就有從海水去除鹽分的故事和傳奇,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海水淡化技術在近20多年的研發(fā)和應用中變得更為現(xiàn)代化,使得“喝海水”變得更為科學、安全。
說到水,就不得不提被海洋環(huán)繞的海南島,表面上擁有良好水利條件的海南島,卻面臨著比較突出的工程性和季節(jié)性缺水問題。如今,在這座島嶼上,“海水”變成“淡水”的過程科技范兒十足,經(jīng)過科研人員的奇思妙想和刻苦研發(fā),只要有陽光,海水或苦咸水都可以變成淡水,可供人飲用,也可做生活用水。
“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站示范工程”項目已于2013年在樂東尖峰鎮(zhèn)實施建成,成功產出優(yōu)質淡水,也是我國首個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項目。
海水如何變成淡水?
在淡水資源告急的當下,如何向大海“借”更多的淡水?海水淡化應運而生。
什么是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又稱為原水脫鹽。其原理顯而易見,就是脫除原海水中的大部分鹽類,變?yōu)榉弦?guī)定用水標準的淡水。淡化工藝現(xiàn)有蒸餾法、反滲透法、冷凍法、水合物法、溶劑萃取法、電滲析法、離子交換法等20余種方法。
“目前達到商業(yè)規(guī)模的主要為反滲透法和蒸餾法,也就是常說的‘膜法’和‘熱法’。”東方驕英海洋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志剛介紹,而蒸餾產生熱能主要依靠電廠、化工廠,蒸餾法是消耗地球能源的方法,而不是較為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方法。
要“借”到淡水,就要知道淡水是怎樣來的。“人類所需要的絕大部分淡水是通過降雨得到的。”彭志剛告訴記者,總體來說,淡水是蒸發(fā)形成的,淡水孕育著豐富的物種,無論高山、湖底,有淡水的地方就有生命。
還有一個詞叫“水循環(huán)”,全世界的水是一個有聯(lián)系的整體。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不斷蒸發(fā),水汽彌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遇冷就凝結成細小的水滴,變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滲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溝,匯進江河,奔向海洋。無數(shù)小水滴就是這樣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游。
參照形成降雨的這個自然現(xiàn)象,彭志剛的團隊研究了全新的工業(yè)化海水淡化技術,力求為人類的難題分憂,他們將蒸餾法的淡化工藝與太陽能光熱結合起來,打造低碳生態(tài)友好的海水淡化系統(tǒng),這就是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系統(tǒng)。
低溫多效蒸餾+太陽能光熱=升級版海水淡化
受“太陽追蹤器”向日葵的啟發(fā),我國科研人員利用太陽能光熱輸出中高品質蒸汽,初步實現(xiàn)“引海止渴”,實現(xiàn)海水淡化的低耗能、低成本以及規(guī)?;榱私忉屘柲芎K到y(tǒng),彭志剛依照降雨的過程講起。
通過聚焦太陽光,就可以得到超過500攝氏度的高溫,從而可以點燃木材。如果我們不斷累積這樣的聚焦,再使用可以自動跟蹤的反射鏡組,將陽光反射聚焦,便可以將水加熱進而產生高溫蒸汽。隨后再將高溫蒸汽輸送到一個低于大氣壓力的海水淡化裝置中,高溫蒸汽將熱量傳遞給海水,裝置內的海水溫度升高就會蒸發(fā)成蒸汽,從而將水與其他的雜質分離變成淡水。
這一整套流程叫做“線性菲涅爾式太陽能聚光集熱系統(tǒng)”,彭志剛團隊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他說,“線性菲涅爾式太陽能聚光集熱系統(tǒng)”,是一種典型的太陽能光熱技術,與太陽能光伏技術不同,光熱技術可以避開需要輸出固定能量的難題,實時“追蹤”太陽的行走路線。
彭志剛解釋,與普通蒸餾法不同的是,低溫多效蒸餾法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有效蒸汽,實現(xiàn)用較少的蒸汽產出更多的淡水。隨著海水在裝置中的噴灑,多效蒸汽也在其中持續(xù)流動,在高溫作用下,噴灑出的海水會被迅速蒸餾,并同步輸出可直接飲用的淡水。
“然而使用這一新能源海水淡化技術,需要兩個必不可少的要素,那就是足夠的能源和足夠的海水。”彭志剛說,這兩點海南完美兼?zhèn)?,既有充足的陽光,又有豐富的海水資源,二者相輔相成。
國家海水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耀江曾評價,將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處理技術與太陽能光熱技術相結合,不僅是海水淡化規(guī)?;闹匾黄?,同時也是能源緊缺、淡水緊缺島嶼開發(fā)的有力保障。
從傳統(tǒng)能源行業(yè)中巧妙轉身
作為主研發(fā)人員,彭志剛的技術靈感并非“靈光乍現(xiàn)”,如今在新能源行業(yè)里摸索的他曾在以傳統(tǒng)能源為主的企業(yè)工作了10多年。
“恰恰因為我與傳統(tǒng)能源打過很長時間的交道,我能深深地領悟到新能源的巨大優(yōu)勢。”彭志剛說。2011年,他踏上了新能源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一門心思地鉆研如何用太陽能光熱來實現(xiàn)海水淡化。公司成立之初,他在上海寶山顧村租了一棟帶院子的民宅,把一塊塊工業(yè)級平面鏡鋪在院子里,根據(jù)菲涅爾光學原理反復琢磨,終于自主研發(fā)了一套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的核心技術。
在與彭志剛的交談中,記者發(fā)覺他不僅嚴謹而且健談,不管公司創(chuàng)業(yè)之路有多艱難,他總不愿過多描述。對彭志剛來講,技術的研發(fā)和升級遠沒有籌備資金艱難,為了讓公司更好地走下去,他抵押了房子;最忙的時候,連生病的時間都沒有,每天睡四五個小時早已稀松平常。
如今,彭志剛團隊研發(fā)的技術不僅在樂東尖峰投產運行,經(jīng)受住了熱帶海島地區(qū)高溫、高濕、高鹽和強臺風的惡劣氣候的檢驗,給人們帶來甘露。他們的團隊更是走出國門,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與伊朗、巴基斯坦等國合作,用來自中國的低碳生態(tài)友好的“水智造”技術緩解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原標題:“水智造”:借太陽能向大海要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