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zhàn)略目標的提出,能源轉型、碳減排,再次成為能源行業(yè)廣泛關注的焦點。
實際上歐洲大部分國家已經在1980前后實現了碳達峰,預計實現碳中和大約有70年的時間。我們國家則需要在30年的時間內從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降到凈碳排放為零,其難度和壓力可想而知。
歐盟國家已經有一定的碳減排的經驗,充分了解這些國家在碳達峰之后如何進行碳減排,學習他們的經驗和長處,避免他們曾經遭遇的陷阱,對于提升我國實現碳達峰的速度至關重要。
20年的時間碳減排35%
國際能源網記者了解到,德國在歐盟國家中,在減少碳排放方面成績比較顯著。據德國“Agora能源轉型智庫”最新發(fā)布的報告內容顯示,德國2019年的碳排放總量降低至8.11億噸,同比減少5000多萬噸,與1990年碳排放水平相比,減少約35%。
可以說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在此過程中功不可沒。2019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量占總發(fā)電量的46%,比2018年提高5.4個百分點。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占比已經超過化石能源。而對比我們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占比,目前的官方數據顯示只有15%左右,如果我們可以做到德國的水平,那么碳中和目標實現又有何難?
淘汰煤電不手軟
德國是煤電占比約40%的國家,占電力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為了實現德國2016年氣候保護計劃中提到的“到2030年,能源行業(y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14年減少60%~62%”的目標,德國也開始出手對煤電進行控制。
退煤委員會相關人員表示:“到2022年要關閉四分之一燃煤電站,容量為12.5GW,這意味將關閉約24家燃煤電廠。該委員會稱,到2030年,德國應該只剩下大約8座燃煤電廠。”
德國經濟研究所(DIW柏林)能源交通環(huán)境部主任ClaudiaKemfert表示:“退出燃煤發(fā)電不僅在氣候政策方面是必要的,而且在能源經濟方面也是有意義的,這一過程可以刺激投資和創(chuàng)新。”
我們國家作為煤電大國,如何對煤電進行定位,如何盡可能減少煤電帶來的碳排放問題,以及淘汰煤電后如何安置相應的工人等難題都可以先對標德國的一些方法,進行學習。
供電緊張會來么?
我們國家在拓展可再生能源、淘汰煤電方面一直心存疑慮。是因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后,給電網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今年的嚴寒導致國內多地限電,讓這個問題更加凸顯,關停煤電,加大可再生能源裝機比例在德國是否造成了電力供需緊張問題呢?
德國經濟研究所(DIW柏林)能源交通環(huán)境部主任ClaudiaKemfert分析說:“最古老和最低效的發(fā)電廠可以立即脫離電網,仍然可以保證足夠的電力供應。簡而言之:德國的能源供應是安全的。”
由此可見,德國即使未來關停22所煤電廠,對其電力需求的影響也不算大,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裝機并沒有給德國的電網造成安全問題。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種對標是不科學的,那如果對標整個歐盟國家呢?以歐洲大陸的各個國家的能源電力發(fā)展運行情況,碳減排政策執(zhí)行情況對標,是否我們就可以得出相對準確的能源轉型方略了呢?
原標題:碳中和背景下,中國該如何對標歐盟國家布局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