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協數據顯示,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9.3萬輛和125.7萬輛,同比均增長1.4倍。新能源汽車產銷大增的背后,純電動、增程式、插電式混動之間技術之爭都沒有停止過。
如何讓重慶這個傳統燃油汽車重鎮(zhèn)在新能源智能汽車時代煥發(fā)生機與活力?技術創(chuàng)新和智能制造尤為關鍵。
不同的技術路徑背后,加大投入,自主研發(fā),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已成為重慶車企的共識。
打通新能源關鍵路徑
智能新能源汽車時代,汽車從心臟到神經系統都做了重大變革。就拿動力源來說,電動汽車不再采用燃油,而采用核心“三電”,即電池、電驅、電控。
作為傳統燃油汽車重鎮(zhèn),要轉身新能源,難度顯而易見。其中,電池是發(fā)展新能源汽車最為關鍵的一塊拼圖。
4月3日,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個停產燃油車的車企。敢于“第一個吃螃蟹”,除了“傲人”的銷量成績,“重慶造”的“刀片電池”同樣功不可沒。
數據顯示,今年3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售突破10萬輛,同比增488%,是國內首家月銷破10萬輛的車企。今年1-2月,比亞迪動力電池出貨量進入全球前三,占比達11.9%。
2020年初投產的重慶弗迪電池工廠,是比亞迪“刀片電池”的首發(fā)地,也是全國最大“刀片電池”生產基地。“刀片電池”因長度長、厚度薄得名,其空間利用率比傳統電池提升50%。弗迪電池工廠已實現高度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達到20GWh生產能力,后續(xù)產能將擴大到35GWh。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重慶雖然布局新能源產業(yè)多年,也在積極完善全產業(yè)鏈,但一直缺乏動力電池的企業(yè)。重慶弗迪電池工廠的落戶投用,填補了這個空白。
重慶在純電動、混動、氫能源等技術領域,均已覆蓋。
重慶引來有著“鋰王”之稱的贛鋒鋰業(yè)控股的子公司江西贛鋒鋰電科技,國內最早從事新能源車用、儲能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的企業(yè)——榮盛盟固利新能源等“筑巢”。
此外,在被譽為21世紀終極能源氫能方面,重慶同樣不會放過產業(yè)機遇期的“黃金點位”。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豐富的天然氣、頁巖氣資源,為氫能源產業(yè)提供了資源基礎。同時,位于長壽、涪陵等地的多家化工企業(yè)都有非常豐富的副產氫氣,年產量總計超過10萬噸。
目前重慶已集聚了德國博世、國鴻氫能、明天氫能、德燃動力等一批國內外知名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部件企業(yè),形成較強的本地配套能力;擁有中國汽研、招商車研等國家級汽車行業(yè)質量檢測機構。長安汽車、上汽紅巖、慶鈴等也已上市氫燃料電池車型。
此外,重慶還將換電引入整體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完成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最后一塊“拼圖”。
不惜“血本”積淀技術
天眼查數據顯示,重慶目前有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yè)1.2萬余家,2021年新增注冊企業(yè)4300余家,增速達69.4%。不過,就整體而言,電池等核心配套項目較弱,仍是重慶電動汽車發(fā)展的短板。
重慶市經濟信息委汽車處負責人介紹,目前,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已形成“9+3+5+30”的生態(tài)布局。其中,30家核心零部件企業(yè)涵蓋“大小三電”領域,包括比亞迪電池、榮盛盟固利、贛鋒鋰電、凱瑞電驅動、德國大陸電制動、重慶耐世特電助轉向、德燃動力、明天氫能等。
然而,除了比亞迪之外,重慶幾乎所有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都是向其他廠商購買。雖然也有汽車品牌商嘗試自行研發(fā)、生產,但最核心的材料電芯也是購買的。弗迪電池廠生產的“刀片電池”,目前也主要是供給自家車型使用。
業(yè)內人士透露,重慶在電驅、電控方面的配套企業(yè)較弱。重慶本土新能源車企,大多是從傳統車企轉型而來,他們更擅長的是變速箱、底盤等傳統三大件,但在核心配套項目方面尚待培養(yǎng)。
為此,各大車企在新能源核心技術上如出一轍的不惜“血本”。
“長安汽車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發(fā)上,至2025年將在新能源等領域投入800億元。”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長安在新能源領域的核心技術已達400余項,已具備完整的“大三電”正向開發(fā)能力,正在打造第三代動力系統;深度集成七合一電驅系統,滿足前驅、后驅、四驅應用需求;基于域控架構七合一SVDC“長安智慧芯”,性能提升70%,適配所有新能源車型。
小康集團旗下的賽力斯在全球多個國家建立了涉及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各領域核心技術的研發(fā)中心和實驗中心。公司整合了全球優(yōu)勢資源與頂尖智慧,運用全球化運營模式,在硅谷開展三電技術研發(fā),打造了EV和EV-R的雙重技術路線。至今,在電動和智能兩大技術重點領域取得1000+項專利技術,特別是在增程領域,實現了行業(yè)領導者地位。
技術背后需要大量人才
重慶,正在從政策、產品、技術、供應鏈、品牌等全鏈條開放創(chuàng)新,激活重慶汽車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新動能。
以渝北區(qū)為例,依托全市首個“市級汽車電子重點關鍵產業(yè)園”,以仙桃數據谷為核心載體,聚焦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車規(guī)級芯片等領域,大力發(fā)展汽車軟件產業(yè),打造全球首個萬人研發(fā)軟件產業(yè)基地。
重慶高新區(qū)則正在建設重慶車輛檢測院的電池安全實驗室。項目建成后,將填補西南地區(qū)乃至國內空白,解決新能源汽車整車及車載電池企業(yè)的安全性試驗研究需求。
技術背后是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業(yè)內專家普遍認為重慶對汽車領域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仍需加強。
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院長胡遠志就建議,構建高校、區(qū)縣政府、地方重點產業(yè)三方合作的共性技術實驗室或研發(fā)基地,以此創(chuàng)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實現人才聚集。
小康集團輪值董事長張正萍表示,“為了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我們在美國硅谷建立了研發(fā)中心,花重金吸引全球精英加盟,引領集團智能電動整車及各系統專項產品的研發(fā)工作。”
長安汽車則引入迭代項目跟投機制。未來,長安汽車新能源研發(fā)人員將達到5000人。“通過打造高度市場化的薪酬體系,建立員工持股、項目跟投等中長期激勵機制,將員工與公司發(fā)展實現深度綁定。”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說。
原標題:技術加持 新能源汽車補齊關鍵“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