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買殼
2009年收購Apollo的交易條款就有些詭異:41.82億港元對價中,3.67億港元以代價股支付,其余38.15港元以可換股債券支付,這很不同尋常。它給了Apollo股東一個對賭的機會,可低價取得大量股票、亦可從上市公司拿走38億港元現(xiàn)金。
2010年鉑陽太陽能從漢能獲得25.5億美元定單,同時向出售49.1億股,數(shù)量相當于當時已發(fā)行股本的106.49%,占擴大后股本的51.57%,相當又賣了一次殼。至此,漢能實際控制人李河君才從幕后走到臺前。
不妨合理地猜測:鉑陽就是漢能的馬前卒。
向漢能發(fā)行的第一批股票單價僅為0.239港元,較二級市場五日均價折讓了67%,比一年前賣殼時的0.329港元/股還低。第二批更低,0.12港元;第三批0.1港元。
而此時,收購Apollo的對價中還有高達37.6億港元可換股債券沒有兌換。
2011年,上市公司又與漢能訂立180億股的認購協(xié)議,及30億股“獎勵”協(xié)議,單價均為0.1港元!
以為漢能買殼的故事結(jié)束了?還有你們想不到的精彩結(jié)局:2011年12月31日,漢能認購協(xié)議失效,上市公司向漢能發(fā)售6億股,單價1港元,5年內(nèi)行使!
2012年11月,鉑陽太陽能提出更名為漢能太陽能;2013年1月14日正式更名;2013年2月27日,漢能獲得82.65億股,正式控股上市公司。#先更名,后控股#
2014年10月,更名為漢能薄膜發(fā)電集團。
經(jīng)過二級市場的多次增持,到2014年3月,漢能控股持有上市公司175億股,占比61.32%。
縱觀漢能買殼全過程,有三個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過程區(qū)折——買了兩次殼、無數(shù)次認購協(xié)議和二級市場增持;
二是數(shù)額有震撼效果(42億進軍太陽能,25.5億美元定單),但分多個批次執(zhí)行,資金壓力小,讓有限的資金可以“循環(huán)流轉(zhuǎn)”、以小搏大。
三是劇烈的股本擴張。別人買殼后忙著注入資產(chǎn),李河君卻以各種名目增持股票,同時用大額定單、新能源概念推高股價。整個2012年,0566的股價基本在0.3港元下方運行;2013年上了一個臺階到1港元以上;2014年穩(wěn)定在3港元一線;進入2015年,速迅拉升,一度站上9港元。
2014年報顯示,李河君持有上市公司336.2億股(合共權益),占上市公司已發(fā)行股本的80.75%。3026億港元家價(折合390億美元)就是這么算出來的。
戒不掉的關聯(lián)交易
2009年,鉑陽太陽能來自太陽能業(yè)務的收入為3.16億港元(其余來自玩具業(yè)務),其中八成以上屬于關聯(lián)交易(2009年財報披露,買家中錦陽50%股權由Apollo前股東持有)。
2010年2月,宣布從中國保綠旗下的“河南中綠獲”得100MW光伏生產(chǎn)系統(tǒng)訂單,總值5.9億。而中國保綠持有鉑陽5%以上股權。
2010年5月,公告稱下屬公司福建鉑陽與與漢能控股簽訂總金額為25.5億美元(折合198.4億港元)的銷售協(xié)議。該訂單包含了420臺PECVD設備及90臺PVD設備(分為三批交付,每批生產(chǎn)周期為6個月),金額相當于2009財年太陽能設備銷售收入的62.8倍。
2011年8月,從大股東漢能獲得59.5億美元(折合464億港元)定單。
到2011年末,應收漢能款累計達28.1億港元,而該財年“持續(xù)營業(yè)務”的營收及凈利潤分別為25.6億港元和7.2億港元?。ㄔ蚴菨h能未及時拿到政府補貼)
后來,上市公司又對2010年、2011年與漢能的兩份合同進行了修改,總金額增加至111.6億美元(折合870.5億港元)
上市公司的營收保持增長,但貿(mào)易應收卻在同步增加。
2014年,漢能與山東新華聯(lián)新能源集團簽定了600MW生產(chǎn)線銷售合同,總價達6.6億美。這就是漢能對外宣傳的“向第三方”銷售占營收的38%。
上市公司對漢能的依賴看似有所下降。但山東華新華聯(lián)去以3.64港元/股認購了15億股漢能股票,在5.20大跌前浮盈56億港元(折合7.2億美元)。把“好好的第三方”變成股東,讓人懷疑新華聯(lián)是投資新能源還是炒漢能來了。